思政工作

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时间:2019/6/3 16:53:28  作者:化学学院  来源:化学学院  查看:1191  评论:0
内容摘要:  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省高校工委《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思想...
  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省高校工委《关于贯彻落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功能,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创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一是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进而进立场进情感。二是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依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深入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履行价值引领责任,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是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制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取部分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进行试点,重点建设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逐步扩大“课程思政”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四是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开发《靖宇精神传承》等校本课程,探索形成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五是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六是建设好“通化师范学院新时代传习所”,发挥课堂优势、理论研究优势,精心设计活动载体,运用多种方式在青年中掀起学习宣传热潮。七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配套措施和办法,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修订、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效果评估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责任单位:教务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一是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二是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健全各具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三是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思政专项、党建专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四是在科研网站设立学风建设专栏,并制定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广泛深入开展学术宣传教育活动,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五是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六是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实施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设立科研助理勤工助学岗位,鼓励教师带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七是加大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持续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和科研团队。(责任单位:科研处)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家国情怀。一是结合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深入实施“青马工程”,成立“学习筑梦班”,培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学习传播骨干。二是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广泛开展文化宣传、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法律援助、帮困扶贫等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寻访红色之旅——重走抗联路”、暑期“三下乡”等实践项目。三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分类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建立社会实践学分积累转换制度,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30%。四是加快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五是大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双创特色活动,加大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力度。(责任单位:教务处、团委、学生创新与实践训练中心)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教育引导师生增强文化自信。一是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进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在通师校园中的弘扬和传承,切实发挥文化“浸润”功能。二是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等,讲好东北抗联故事、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史。三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启动“新时代靖宇精神传承工程”,充分利用“理论提高、宣传教育、实践锻炼”三个平台,开展“一本书、一堂课、一首歌、一部剧、一次洗礼”五个一特色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四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五是持续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继续开展校园主持人大赛、辩论赛、健美操大赛等活动。六是支持大学生文化社团建设,组织师生践行校训、了解校史、传唱校歌,推进学生文化素养自我提升。七是加强美丽校园建设,发挥校园山、水、园、林、路、场、馆等审美和教育功能,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责任单位:宣传部、团委、工会、后勤处)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一是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制定网站管理办法,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争当校园好网民。二是全面应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推进新闻中心建设,积极整合校园媒体,打造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多方联动的全媒体宣传平台。三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供给能力,制作传播符合大学生特点、接地气有温度的新媒体作品培养网络力量,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四是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责任单位:宣传部、团委、人事处、科研处、网络信息中心)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要求,推广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预防、预警、心理危机干预的“三预”机制,构建校、院、班级、宿舍等四级心理防护网。三是做好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建档立卷、跟踪管理。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专职教师,配备2名以上专职教师,并定期开展培训。五是优化基础设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六是加强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教育有效结合。七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有效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责任单位: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教育科学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一是结合学校章程、校规校纪的修订完善,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好干部标准,以及政治强、业务好、在师生中有威望的要求,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执行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将政治标准放在教师聘用和人才引进的首位,重点把好教师入门关、培训关、考核关。四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评优评奖、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五是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艺术,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管理工作各方面,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六是加强考核评价,把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责任单位:组织部、校办、人事处)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一是认真梳理后勤保障服务、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等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岗位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二是加强服务育人环境建设,大力建设绿色校园,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演练等教育活动,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三是完善服务模式和工作体系,成立党群服务中心,集中为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综合性、多功能的公共服务,力争把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学校党建的指挥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党性教育的实践基地和服务师生的窗口。四是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召开师生恳谈会、通报会,拓宽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反映合理诉求的途径,倾听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建议,了解师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五是制定服务规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倡导优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六是注重提升素质,加大对服务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七是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责任单位:校办、组织部、学工部、保卫处、后勤处)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进一步增强资助工作政治责任,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一是完善资助管理服务体系,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二是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库,加大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学生的资助力度。三是继续实施“双困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切实做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工作。四是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申请、评选、发放等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思想理论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综合表现,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契约精神以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五是丰富资助育人载体,多角度多渠道搭建资助育人平台,构建我校“奖、助、减、勤、贷、帮”六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新模式。(责任单位:学工部)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一是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党委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全面开展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职评议。二是深入实施“五创五强”工程,推进“五强化五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年活动,全面党建示范校、标杆院(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形成校党委、总支、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体系。三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提升师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四是发挥学校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工作载体和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五是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团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和服务作用。(责任单位:组织部、学工部、工会、团委)
三、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重大意义、任务要求的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2.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建立责任清单,细化工作台帐,层层压实责任,构建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责任体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设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3.落实责任分工。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相关任务。牵头部门对分工任务负总责,其他责任部门要围绕任务分工,积极配合。需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要抓紧研究制订,务必通力合作,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4.加强队伍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切实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按照中发〔2016〕31号文件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配齐建强专职工作队伍。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支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比赛及展示活动,遴选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参加访学研修活动,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5.严肃考核监督。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督导和专项检查。坚持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突出综合考核,注重工作实绩,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基层单位改革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各单位、部门要结合实际将本《方案》提出的任务要求纳入本单位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附件: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责任清单
 
 
 
 
 
                               
 
中共通化师范学院委员会
2018年5月15日
 
 
Powered by OTCMS V2.95